学者观点
当前位置: 首页 >> 资讯中心 >> 学者观点 >> 正文
林毅夫:新结构经济学在县域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的应用
发布时间:2016年11月04日 10:39    作者:    点击:[]

       著名经济学家林毅夫教授应邀在山东大学县域发展研究院《县域发展简报》“学者视点”专栏发表《新结构经济学在县域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的应用》。
       中国大陆有2800余个区县,每个地方的要素禀赋和发展条件有异,现有产业转型升级的合适方式以及适合进入的新产业各不相同。在新常态下各地如何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地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无疑是当下最为迫切的问题。新结构经济学为此提供了分析框架和政策思路,并正在国内的一些省市区县层面得到推广应用。
       新结构经济学是关于经济结构及其变迁的新古典分析框架。要素禀赋及其结构在每一个时点上决定一个国家或地区在这一个时点上可支配的资本、劳动力和自然资源的总量及其相对稀缺性,总量决定了总的预算约束,相对稀缺性决定了各个要素的相对价格。通过有效市场决定反映各种要素相对稀缺性的价格体系,就会引导企业按照要素禀赋所决定的比较优势来选择合适的技术和产业。这样生产出来的产品在国内国际市场的同类产品中,成本才会最低,才会最有竞争力,才可以创造最大的剩余和资本积累,为现有产业、技术升级到资本更为密集、附加价值更高的新产业、新技术提供物质基础。与此同时,在产业转型升级过程中,需要一个因势利导的有为政府对第一个吃螃蟹的人以激励,以及来协调不同的企业克服软硬基础设施的不足,或是由政府自己直接提供相应的服务。各地政府可以根据各地现有产业和国际前沿的差距将其分成五种不同类型,有针对性地采取各有差异的因势利导方式。
       对于第一种追赶型产业,各地政府可以支持所在地的合适企业到海外并购、设立研发中心。各地政府也可以筛选我国每年从发达国家大量进口的高端制造业产品,根据其地区比较优势,创造这些产业所需的基础设施,改善营商环境,到海外招商引资,把那些高端制造业产品的生产企业吸引到国内来设厂生产。
       对于第二种领先型产业,中央和地方政府可以用财政拨款设立科研基金,支持所在地领先型产业的企业与科研院校协作进行基础科研,支持企业开发新产品、新技术。中央和地方政府也可以以资金支持相关行业的企业组成共用技术研发平台,攻关突破共用技术瓶颈,在此突破的基础上各个企业再各自开发新产品、新技术。在企业新技术和产品开发取得突破后,中央和地方政府也可以通过采购,帮助企业较快地形成规模化生产,以降低单位生产成本,提高产品的国际竞争力。领先型产业需要到世界各地建立销售、加工生产、售后服务等网络,以开发市场,中央和各地政府也需要在人才培训、资金、法律、领事保护上给予相关企业的海外拓展必要的支持。
       对于第三种失去比较优势的退出型产业,地方政府可以采取以下两种因势利导的政策:一是提供设计、营销方面的人才培训、展销平台等,鼓励一部分有能力的企业转向“微笑曲线”的两端,经营品牌的企业则可以对其新产品开发的费用给予和高新产业研发费用一样在税前扣除的待遇;二是协助所在地加工企业抱团出海,提供信息、海外经营人才培训、资金支持,以及和承接地政府合作设立加工出口园区等,帮助企业利用当地廉价劳动力资源优势来提高竞争力,创造企业的第二春。对于另一类在我国还有比较优势但是产能有富余的钢筋、水泥、电解铝、平板玻璃等建材产业,各地政府可以以同样的方式支持这些富余产能产业中的企业以直接投资的方式将产能转移到“一带一路”沿线、和我友好、基建投资需求大的发展中国家。
       对于第四种“弯道超车型”产业,此类产业的特性是产品、技术研发周期短,以人力资本投入为主,各地政府可以针对这类型企业发展的需要,提供孵化基地、加强知识产权保护、鼓励风险投资、制定优惠的人才和税收政策,支持国内和国外的创新性人才创业,利用我国人才多、国内市场大和硬件配套齐全的优势,推动弯道超车型产业在当地的发展。
       对于第五种战略型产业,此类产业研发周期长,资金投入大,不是我国的比较优势,应该由中央而不是由地方财政来承担补贴。但是,这类型产业落户在哪个地方,会间接地促进那个地方配套产业的技术进步和产业升级,所以,各地政府可以支持鼓励配套产业的发展,并改善基础设施、子女教育、生活环境等软硬条件,来争取战略型产业落户当地,以实现战略型产业和当地产业转型升级的双赢。

上一条:黄凯南:演化增长视角下的新旧动能转换 下一条:黄凯南:供给侧、需求侧、制度侧的协同演化是经济持续增长的动力

关闭